这一期的《金城观》栏目,我们聚焦我市水源地保护,先后走访了红古区、永登县、西固区、安宁区、城关区、榆中县、皋兰县等的黄河段,实地踏勘了水源地保护的近况,并分头走访了四位专事研究水源地保护课题的专家、学者,收集整理了四位老师的“攻玉”良言,为倡导大家共同保护“饮水源”集思广益。
四位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为我市的水源地保护“把脉问诊”,为做细做实水源地保护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合理建议,他们的共同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千家万户喝上放心的饮用水。大家说,水源地保护,是全市人民的光荣职责,是大家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要时刻牢记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身边一眼泉、家乡一口井、河边一个废旧塑料瓶等小事情做起,做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让“黄河之滨”更加美,让一河清水送下游。
“保护饮水安全,饮用水水源地是关键。饮水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既重要又迫切。”近日,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董志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董志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兰州市在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运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生活垃圾、污水等常规点源污染的集中收集、处理;设置了保护区界碑、界桩、防护网、宣传牌、警示牌等;开展了每季度1次26项常规监测、每半年1次109项全指标监测分析;编制了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巡查工作台账记录,即从水源地“源头治理”、“保护区建设”、“日常监测”和“机制建设”等方向有效保障了水源地安全运维和居民安全人饮。
水源地保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保障市民饮水安全,董志龙建议兰州市要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增强宣传力度,通过制作横幅、悬挂保护标语、媒体平台宣传,持续提高群众水源保护意识;二是提高水源水质监测频度,继续完善监测制度,扩大监测覆盖区域,力争无遗漏、无盲区监测,持续保持水源水质100%达标的成绩;三是加大日常巡检,继续加大高隐患区日常巡检频次,扩大巡检范围,并动态调整高隐患区、低隐患区巡检排查频次和范围;四是注重源头管控,提高源头污染隐患识别能力,尤其是高污染危害点和危害区域,如工业企业有机废物、固体废物泄漏等点源污染防控盲区。通过以上努力,真正建立起“线上监督整治、线下自觉保护”的长效良性水源地保护机制。
2019年8月21日,习总在调研兰州黄河治理时强调:“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这为兰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未来一段时期兰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发力?针对此问题,董志龙建议: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认真谋划流域水生态保护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努力筹措地方配套资金,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其次是进一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继续完善预警制度,加大高污染隐患区高清监控系统覆盖建设,彻底消除摇篮期污染隐患;第三要加大沿黄区域治理力度,继续扩大沿黄生态廊道、岸边缓冲带建设,防治水体黑臭死灰复燃,提高黄河(兰州段)水生态自净容量;最后要强化水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谋划制作兰州黄河段水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特色案例宣传片,打造黄河水生态保护的“兰州名片”。努力打造“三水统筹规划、岸上岸下治理”的长效良性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确保饮用水安全,是一件利社会、利民生的大事。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的教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主任孙栋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水安全涵盖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安全,数量方面我们要及时监测和掌握区域水情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提供水资源数量方面的准确信息,质量方面我们要监测、监督区域水质状况情况,确保区域水质达标,满足饮用水标准。通过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来确保区域供水、用水安全,为区域饮水安全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孙栋元谈到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水源地保护,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沿水源保护区地理界线补充完善围网、界标等设施,并安装视频监控系,并对区域污水废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二是水源涵养林建设。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核心,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建设水源涵养防护林,打造点上成荫、线上成景、面上成林的景观长廊。三是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建设。加强沿保护区防撞柱和防渗渠及事故应急池建设。四是监测能力建设。强化水质提升,升级水质监测仪器,全面提升水源检测水平,有效应对应急事件。五是加强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工作。
他说到近年来兰州市围绕“三水统筹”和“四水四定”,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强化水源地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保护区风险抵抗能力,最大限度削减进入黄河水源的污染源,建立良好的黄河水源保护“绿色屏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兰州始终把饮水安全当作生命线工程,持续强化水源到水龙头水质安全管理。从水源保护与调查评估、供水能力提升、水质达标等方面确保区域水源地水质安全。那么如何通过相关措施进一步强化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兰州力量呢?孙栋元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说道,首先要盯紧支流,提升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区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河流生态湿地建设等,把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作为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治理触角从黄河干流向主要支流大通河、庄浪河、宛川河等区域延伸,切实加强黄河干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河洪沟道治理及综合治理等工作;其次要统筹三水,实施综合治理。加快《兰州市重点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兰州市水安全保障专项规划》《兰州市河湖岸线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工作实施;第三要坚守阵地,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打好黑臭水体和水源地专项行动两大战役,落实城市黑臭水体监测和全市河洪道巡查工作机制,持续推进乡镇水源地清理整治和县区、农村黑臭水体梯级整治,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努力;第四要聚焦重点,完成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和整治工作,按照试点城市要求,持续完成黄河兰州段干流和主要支流入河排口的溯源排查,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编制,并分批、分步按照“一口一策”整治原则,推进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和规范管理;第五要注重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生态修复任务。全面加强林业草原建设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兰州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强化城市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先后建成了“三滩”地下水水源地和刘家峡地表水新水源地,形成了“双水源”稳定运行格局,实现了兰州城市饮水统一生产调度、统一运营管理的水务一体化供水模式。
10月27日,记者带着我市饮水安全、水源地保护这一话题,走访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阳仁贵。阳仁贵说:“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是城市卫生健康、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技术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要像眼睛一样保护水源地。”
阳仁贵表示,在地区流域生态保护和城市饮水安全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智慧化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管理体系方面走出一条特色化新路子。
他建言说,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城市饮水安全协同发展,科学规划保护机制。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要科学规划饮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水资源保护,勇担黄河上游水资源保护责任和使命,在做好本市饮水安全保护的同时,协同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作,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他说,构建兰州市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智慧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监测自动化水平。增加监测点位精度和密度,提高水质智慧监测能力,为动态掌握环境及水质状况,进行饮水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他说,加强饮水资源保护及水质提升科学研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饮水水源地保护,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稳定性,评估生态系统安全风险,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源保护区生态系统变化特征,构建饮水水源保护环境科学评估体系,开展水源地保护、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统筹城乡,黄河上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实验区研究。
他说,探索城市水源地保护的社会共治模式。城市水源地保护的社会共治模式既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把水资源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生态护水社会共治模式。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青年研究员林丹彤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前,先将黄河流域的重要性放在了一开始进行了相关解释。林丹彤说:“兰州是与母亲河有着最亲近关系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兰州大学的许多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相关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探索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的策略。”
林丹彤说:“水乃生命之源,处于内陆板块核心区域的兰州,水资源短缺是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如何在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提升水资源效能是目前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百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增温最为显著,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气候敏感区之一,区域气候、水资源量、生态格局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据介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导致黄河上游冰川退缩、冻土融解、草原退化。林丹彤指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有必要统筹建设黄河流域气象、水文、环境、地质灾害观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并厘清多因素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时空过程,提升流域水资源效能。”
其次,植被恢复是修复生态系统和减缓气候变化最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之一。据林丹彤介绍,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植被恢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为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所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该工程实施20年来, 大量坡耕地被转化为草地和林地, 植被恢复效果显著。“自大规模植被恢复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水产量出现了强劲的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区域降水的增加超过了植被引起的蒸散量的增加。此外,有研究证明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陆地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增强所驱动的,这种相互作用加速了植被恢复后当地水分的循环。”林丹彤笑着说,“你看,最近兰州的降水就很多,空气质量也明显提升,这就是我刚才说到的,相互作用,良性循环。”
最后,地下水也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项重要来源。据林丹彤介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在2005-2015 年地下水储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幅达到3.46mm/年,尤其是在中游和下游地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地下水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则指出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减少具有显著的作用。“保存量也很重要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地下水保护政策好不好就看地下水减少的速度慢不慢了。”林丹彤表示,地下水储量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黄河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的问题,通过实施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在保存量上下功夫,缓解地下水枯竭的问题。
上一篇:MTIC-IOTlane桥梁防碰撞主动预警系统 下一篇:机电项目监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